一、基本內容
(一)生物化學
1. 糖類
了解糖類的分類、構型、構象和生物學作用。重點掌握單糖、二糖的分子結構及其重要化學性質和多糖的種類。
2. 脂質和生物膜
了解脂質的定義、分類和生物學作用,脂肪酸的種類、結構特點和物理化學性質。重點掌握各種脂質的結構和化學性質,生物膜組成、結構和跨膜轉運類型及其特點。
3. 氨基酸和肽
了解氨基酸的分類、結構和化學性質,氨基酸的酸堿特性,肽的定義。重點掌握氨基酸的結構、等電點,氨基酸特征化學反應,重要活性肽結構。
4. 蛋白質
了解蛋白質的化學組成和分類,蛋白質功能的多樣性,肽的物理和化學性質,蛋白質一級結構的測定方法,多肽鏈折疊的規(guī)則方式,球狀蛋白質與三級結構,蛋白質折疊。重點掌握蛋白質各級結構的概念和特點,蛋白質一級結構和高級結構與其功能之間的關系,穩(wěn)定蛋白質三維結構的作用力,蛋白質的分離純化方法和氨基酸序列分析方法。
5. 酶
了解酶的命名和分類,酶活定義,酶的活力測定和分離純化,固定化酶的概念和制備方法。重點掌握酶催化作用的特點,米氏方程及米氏常數的意義與應用,酶的活性中心、別構調節(jié)等概念,誘導契合理論,了解酶活性的調控方式,酶促反應抑制作用類型及其動力學。
6. 維生素與輔酶
了解維生素的概念、分類;維生素和輔酶的關系。重點掌握脂溶性維生素的種類,水溶性維生素的種類,維生素及其輔酶的功能。
7. 核酸
了解核酸的種類和結構,核酸的生物功能;重點掌握各種堿基的化學結構,DNA和RNA的高級結構,核酸變性、復性和雜交等概念。
8. 代謝導論
了解分解代謝與合成代謝,高能磷酸化合物的概念,ATP以外的其他核苷三磷酸的遞能作用,能量代謝在新陳代謝中的地位。重點掌握代謝調控,高能磷酸化合物及其他高能化合物的類型,輔酶A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ATP結構及其在能量轉運中的地位和作用。
9. 生物氧化—電子傳遞和氧化磷酸化作用
了解氧化-還原電勢概念、電勢和自由能的關系。重點掌握電子傳遞過程,氧化呼吸鏈概念,氧化磷酸化作用的概念、電子傳遞和ATP形成的偶聯(lián)及調節(jié)機制。
10. 糖代謝
了解糖酵解過程,糖酵解調節(jié),其他六碳糖進入糖酵解途徑,磷酸戊糖途徑的概念及其生理意義,糖異生的概念,糖原的生物學意義。重點掌握糖酵解的反應機制,糖酵解途徑各步驟的反應方程、酶、能量變化以及酵解速度的主要調節(jié)步驟,檸檬酸循環(huán)反應速度的主要調節(jié)步驟及調控因子,糖原合成與分解的主要步驟。
11.脂代謝
了解脂質的消化、吸收和轉運,磷脂、鞘脂類和甾醇的代謝,酮體的形成。重點掌握脂肪酸的氧化,不飽和脂肪酸的氧化,脂肪酸代謝的調節(jié),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反應步驟。
12. 蛋白質降解和氨基酸的分解代謝
了解機體對外源蛋白質的需要及其消化作用。重點掌握蛋白質降解的特性和反應機制,氨基酸的轉氨基和脫氨基作用,尿素循環(huán)。
13. 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謝
了解核苷酸的生物降解與合成特點,煙酰胺核苷酸和黃素核苷酸的合成,輔酶A的合成。重點掌握核苷酸的降解,嘌呤和嘧啶堿的分解,嘌呤核糖核苷酸的合成,嘧啶核糖核苷酸的合成,脫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
14. DNA的復制和修復
了解DNA的半保留復制,DNA復制的起點和方式,DNA聚合反應及其有關的酶。重點掌握DNA復制的過程,DNA的損傷修復。
15. RNA的生物合成和加工
了解DNA指導的RNA聚合酶,RNA生物合成的抑制劑,RNA的轉錄后加工,理解轉錄的調節(jié)控制。重點掌握DNA指導下RNA的合成過程,啟動子、轉錄因子、終止子和終止因子,RNA的逆轉錄。
16. 蛋白質合成
了解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生物合成,蛋白質運輸及翻譯后修飾。重點掌握遺傳密碼的基本特性,肽鏈的起始、延伸和終止,蛋白質合成的抑制劑。
(二)微生物學
1. 緒論
掌握微生物的定義和類群;掌握微生物的共性特點,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了解微生物學研究內容和微生物學發(fā)展歷史中代表人物及其突出貢獻。
2. 原核微生物的形態(tài)、構造和功能
掌握細菌和放線菌的細胞的大小和形態(tài),細胞的基本結構與特殊結構,以及各結構的組成和功能;掌握革蘭氏染色的步驟和基本原理,細菌和放線菌的繁殖方式;掌握菌落、菌苔等概念,細菌和放線菌的菌落特征;掌握支原體、立克次氏體和衣原體的結構特點和所致的常見疾病。
3. 真核微生物的形態(tài)、構造和功能
掌握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結構的區(qū)別;掌握酵母菌、霉菌以及蕈菌的形態(tài)構造、繁殖方式和菌落特征;能夠繪出根霉的菌絲結構(假根和匍匐菌絲)示意圖,繪出曲霉和青霉的分生孢子頭的形態(tài)示意圖;繪出蕈菌的菌絲鎖狀聯(lián)合的示意圖;闡述真菌與人類的關系以及在制藥工業(yè)中的應用等。
4. 非細胞型生物的形態(tài)和構造
掌握病毒的定義和特征、形態(tài)結構、增殖的過程;能夠列舉出病毒引起的人類常見疾病;掌握病毒干擾現象、干擾素性質、作用機制和應用;了解類病毒、擬病毒和朊病毒的概念等;掌握噬菌體的形態(tài)與結構、增殖過程,噬菌體與發(fā)酵工業(yè)的關系。
5. 微生物的營養(yǎng)和培養(yǎng)基
掌握微生物的營養(yǎng)要素,微生物是營養(yǎng)類型,營養(yǎng)物質運輸方式,培養(yǎng)基的設計原則和種類等。
6. 微生物的代謝和發(fā)酵
掌握微生物的能量代謝中呼吸、無氧呼吸和發(fā)酵概念和各自的特點,了解生物固氮的概念和類型;掌握微生物代謝產物的類型,了解代謝調節(jié)調控在發(fā)酵工業(yè)中的應用。
7. 微生物的生長及其控制
掌握微生物純培養(yǎng)獲得的方式,微生物生長繁殖測定方法,微生物生長規(guī)律,影響微生物生長的主要因素;掌握微生物的培養(yǎng)方法;掌握消毒、滅菌、防腐等基本概念,列舉常用的控制有害微生物方法的操作條件和優(yōu)缺點。掌握抗代謝藥物的定義和殺菌作用機制,特別是磺胺類藥物,抗生素的定義和常見種類。
8. 微生物的遺傳變異和育種
掌握遺傳變異的物質基礎;質粒的定義、特點和應用;掌握基因突變有關的概念、特點和機制,微生物誘變育種的原理以及常用的方法;掌握艾姆氏實驗的原理、方法和應用;掌握原核微生物基因重組的形式;掌握基因工程的定義和基本的操縱步驟;掌握微生物菌種衰退的原因、復壯的方法和常用的菌種保藏方法。
9. 微生物的生態(tài)
掌握微生物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作用,在自然界中的分布的規(guī)律,微生物與生物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正常菌群的概念和對人類健康的意義;了解微生物在環(huán)境保護中應用。
10. 傳染與免疫
掌握傳染與免疫的有關基本概念、決定傳染結局的三大因素和結局,非特異性免疫的組成,免疫系統(tǒng)的組成,特異性免疫的過程,免疫學方法及其應用,生物制品、疫苗等的定義及其應用。
11. 微生物的分類和鑒定
掌握微生物分類學中的分類名詞,微生物的命名方法;掌握常見微生物的拉丁學名(拉丁學名譯為中文名),微生物分類鑒定的經典方法和現代方法。
12. 微生物與制藥工業(yè)
掌握微生物與制藥工業(yè)的關系,微生物在制藥工業(yè)中的應用,微生物發(fā)酵的基本過程,制藥工程中的微生物污染和控制。
二、考試要求(包括考試時間、總分、考試方式、題型、分數比例等)
考試時間為180分鐘,試卷總分為300分,其中生物化學和微生物學各占150分,閉卷筆試,題型包括判斷題(20分)、選擇題(60分)、填空題(50分)、名詞解釋(40分)、簡答題(80分)和論述題(50分)。
三、主要參考書目
1.《普通生物化學》,鄭集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第4版。
2.《微生物學教程》,周德慶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