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查目標
全日制攻讀生態(tài)學碩士學位的植物學專業(yè)復試科目考試內容包括植物形態(tài)解剖學、系統(tǒng)分類學的基礎知識和理論,要求考生系統(tǒng)的掌握植物學的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實驗方法,并能理論聯(lián)系實踐,運用相關理論和方法分析,解決植物學的一些理論、實驗和科學實踐問題。
二、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一)試卷成績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100分??荚嚂r間為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內容結構
各部分內容所占分值:
植物學(上):形態(tài)解剖部分約25分
植物學(下):系統(tǒng)分類部分約75分
(四)試卷題型結構
1填空題: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2名詞解釋題:4小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3簡答題: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4分析論述題:2小題,每小題25分,共50分
三、考查范圍
I考查要求
1、系統(tǒng)掌握植物學原理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
2、理解植物體細胞、組織、營養(yǎng)器官及繁殖器官的形成和形態(tài)結構,通過代表性植物認識植物界各大門類的特征,認識和了解我國亞熱帶山地環(huán)境常見高等植物的科屬特征。
3、能運用植物學的基本理論和現代植物學理念來分析和解決植物學的現象和社會實踐問題。
II植物學考查內容
植物學(上):形態(tài)解剖部分
一、植物學概述
(一)植物界
生物界的劃分,植物類型和分布,植物在自然界中作用,植物界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二)植物學的內容和方法
植物學研究對象,植物學分支學科,植物學發(fā)展簡史,植物學學習方法。
(三)學習植物學的目的與要求
學習植物學的目的和要求。
二、植物細胞和組織
(一)植物細胞的形態(tài)結構
細胞是構成植物體的基本單位,植物細胞的形狀和大小,植物細胞的結構,植物細胞的后含物及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二)植物細胞的繁殖
有絲分裂,無絲分裂,減數分裂。
(三)植物細胞的生長和分化
植物細胞的生長,植物細胞的分化。
(一)植物的組織和組織系統(tǒng)
植物組織類型,組織系統(tǒng)。
三、種子和幼苗
(一)種子的結構和類型
種子的結構和類型。
(二)種子的萌發(fā)和幼苗形成
種子的休眠和種子的壽命,種子萌發(fā)的外界條件,種子萌發(fā)成幼苗的過程,幼苗的類型。
四、種子植物的營養(yǎng)器官
(一)根
根的生理功能和經濟利用,根和根系的類型,根的發(fā)育,根的初生結構,側根的形成,根的次生生長和次生結構。
(二)莖
莖的生理功能和經濟利用,莖的形態(tài),莖的發(fā)育,莖的初生結構,莖的次生生長和次生結構。
(三)葉
葉的生理功能和經濟利用,葉的形態(tài),葉的發(fā)育,葉的結構,葉的生態(tài)類型,落葉和離層。
(四)營養(yǎng)器官間的相互聯(lián)系
營養(yǎng)器官間維管組織的聯(lián)系,營養(yǎng)器官在植物生長中的相互影響。
(五)營養(yǎng)器官的變態(tài)
根的變態(tài),莖的變態(tài),葉的變態(tài)。
五、種子植物的繁殖和繁殖器官
(一)植物的繁殖
繁殖的概念,被子植物的營養(yǎng)繁殖和有性生殖。
(二)花
花的概念和花的組成,禾本科植物的花,花程式和花圖式,花序。
(三)花藥的發(fā)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花藥的發(fā)育,小孢子的形成,花粉粒的發(fā)育和形態(tài)結構,花粉敗育和雄性不育。
(四)胚珠的發(fā)育和胚囊的形成
胚珠的發(fā)育,胚囊的發(fā)育和結構。
(五)開花、傳粉與受精
開花,傳粉,受精。
(六)種子和果實
種子的形成,果實的形成和類型,果實和種子對傳播的適應。
(七)被子植物的生活史
植物學(下):系統(tǒng)分類部分
一、考查內容
一、植物學概述
(一)植物界的分門別類
(二)植物分類的階層系統(tǒng)和命名
植物分類的階層系統(tǒng),植物命名法(雙名法和三名法)。
(三)國際植物命名法簡介
二、藻類植物
(一)藻類植物的概述
藻類植物的一般特征。
(二)藻類植物各個門的概述
藻類植物各個門的一般特征,藻類植物各個門的代表植物,藻類植物各個門的分類地位及在植物界中的作用。
(三)藻類植物小結
(四)藻類植物在國民經濟中的意義
三、菌類
(一)菌類植物的概述
菌類植物的一般特征。
(二)細菌門
細菌的特征,細菌的形態(tài)和構造,細菌的繁殖,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經濟意義。
(三)粘菌門
粘菌門的特征,粘菌門的主要類群,粘菌門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四)真菌門
真菌的通性,真菌門的主要類群,真菌界的起源及真菌門各亞門間的親緣關系,真菌的經濟意義。
四、地衣
(一)地衣植物的概述
地衣植物的一般特征,地衣的形態(tài)和構造,地衣的繁殖,地衣的分類,地衣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經濟價值。
五、苔蘚植物
(一)苔蘚植物的概述
苔蘚植物的一般特征。
(二)苔綱
苔綱的一般特征,苔綱的代表植物。
(三)蘚綱
蘚綱的一般特征,蘚綱的代表植物。
(四)苔蘚植物小結
苔蘚植物的起源與演化,苔蘚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經濟價值。
(六)蕨類植物
(一)蕨類植物的概述
蕨類植物的一般特征。
(二)維管植物
維管植物的特征,中柱類型,維管植物分類。
(三)蕨類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
(四)蕨類植物各個亞門的概述
蕨類植物各個亞門的一般特征,蕨類植物各個亞門的代表植物及系統(tǒng)分類地位。
(五)古代蕨類舉例
(六)蕨類植物的起源與演化
蕨類植物的起源,蕨類植物的演化。
(七)蕨類植物的經濟價值
(七)孢子植物小結
植物的起源,植物的演化,有性生殖方式的進化,植物對陸地生活的適應,生活史的類型及其演化,高等植物營養(yǎng)體和孢子葉的發(fā)展與分化及植物體的個體發(fā)育和系統(tǒng)發(fā)育。
(八)裸子植物
(一)裸子植物的概述
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裸子植物的分類。
(二)鐵樹綱(蘇鐵綱)
鐵樹科。
(三)銀杏綱
銀杏科。
(四)松柏綱(球果綱)
松柏綱的主要特征,松柏綱植物生活史,松柏綱的分類及代表植物。
(五)紅豆杉綱(紫杉綱)
羅漢松科,三尖杉科,紅豆杉科。
(六)買麻藤綱
麻黃科,買麻藤科,百歲蘭科。
(七)裸子植物的起源與演化
(九)被子植物
(一)被子植物的概述
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
(二)被子植物的分類原則
(三)被子植物的分類
雙子葉植物綱(木蘭綱)的分類,單子葉植物綱(百合綱)的分類。
(四)被子植物的起源與演化
被子植物的起源,被子植物的系統(tǒng)演化及其分類系統(tǒng)。
(十)植物分類學的發(fā)展動態(tài)
(一)細胞分類學
(二)化學分類學
(三)數值分類學
(四)超微結構和微形態(tài)學特征在被子植物分類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