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子的大小與形態(tài) 粉體粒子的形狀大部分不規(guī)則,粒徑、形態(tài)的表示與測定分別有不同的方法。
1.粒徑的表示方法 有幾何學徑,包括長徑、短徑、定方向徑和外接圓徑;有效粒徑(又稱 Stokes徑或沉降粒徑)和比表面積徑等表示方法。
2.粒徑的測定方法直接測定法:顯微鏡法、篩選法;間接測定法:沉降法、小孔通過法。幾何徑的測量采用顯微鏡法,通常其測量范圍為0.5~200μm;篩選法是測定粒徑在401μm以上的粉體粒徑的實用方法之一。
3.粒子形態(tài)粉體粒子形態(tài)極為復雜,且表面粗糙,難以表述。一般通過顯微鏡觀察粉體形態(tài)并測定其長(l)、寬(b)、高(h),并用三者關系定量表示其形態(tài),如扁平度(1/b),延伸度(b/1)。
(二)粉體的比表面積
比表面積系指單位重量的粉體所具有的總表面積。無孔實心球形微粒的比表面積可通過粉粒半徑求得,而多孔粉粒的比表面積則需用較復雜的吸附法或透過法測定。比表面積大的粉粒通常表面粗糙且內部多孔隙。藥物粉體的比表面積不同,會對散劑、膠囊劑的分劑量,片劑的可壓性產生影響。
(三)粉體的密度與孔隙率
(四)粉體的流動性
粉體的流動性與粉粒大小、形態(tài)、粉粒間作用力、粒度范圍、表面摩擦力、含水量、帶電等因素有關,一般以休止角或流速來表示。
更多信息請查看醫(yī)學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