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
自屠呦呦老人確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她就變成了一位耀眼的明星。她當年贈給她人的書被高價拍賣,她的故居變成了旅游勝地,甚至連一些專業(yè)的中醫(yī)讀物,也被冠上“屠呦呦”“諾貝爾”的標簽賣到脫銷了。對此現象,你怎么看?
【解析】
屠呦呦老人已成為最耀眼的明星,她配得上所有的榮耀與致敬,對于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我們致以最高的禮遇也無可厚非。但是社會上如此的“熱情”,難免會造成一些負面的社會問題。
一方面,對文化名人的過度消費,很容易致使其本人失去原有的創(chuàng)作與創(chuàng)造激情。獲獎本是好事,但如不能冷靜對待就會變好為壞事。正如著名作家莫言,在獲諾貝爾獎后再無新作,去年接受采訪時他也曾說:“如果沒有諾獎插了一杠子,新作早就出來了”。
另一方面,對名人文化效應的榨取,也在過度娛樂和淺薄無聊中消解了科學精神的嚴肅與宏大,稀釋了本該珍視的科學態(tài)度。屠呦呦獲獎,更應該傳遞的是一種科學精神,這種精神是細心鉆研、淡泊名利,是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
因此,社會需理性面對:
首先,做到不打擾。屠呦呦老人在獲獎之后,告誡老家的親戚不要宣傳,這種清醒令人肅然起敬。已85歲高齡的她希望不要宣傳,我們也應該尊重她的建議,起碼不那么狂轟亂炸。
其次,要做到不造神。據報道,屠呦呦高一高二時的學習成績并不突出。是在高三時急起直追,順利考入北大。說明她并非人們想象中的天才。因此,更該還原真實的屠呦呦,而不是把她塑造成天縱英才式的人物。
最后,要做到輿論的正確引導。與其她國家相比,我們獲得的諾貝爾科學獎僅僅是實現零的突破。比起過度消費名人,我們更應該將思考的重心放在如何培育良好的學術研究環(huán)境和科學機制,以激勵更多我國科學家獲得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