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fā)的《關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見》明確指出,設博士后流動站的單位不得招收黨政機關領導干部在職進站從事博士后研究。這意味著“官員博士后“將成為歷史。對此新政請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
黨政官員“不得”在職進站從事博士后研究,這一禁止性規(guī)定,或將讓眾多官員獲得更高學歷的“希望”落空,也讓“官員博士后”這樣奇怪的官學組合成為歷史。
在這其中,或許有部分官員有著好學上進的追求,有著深入鉆研的興趣,且特別享受這個不斷獲取學位的過程。不過,有這樣想法的官員恐怕還是少數。道理很簡單,真正傾心學問的人,完全可以轉身去往學界,而不必仍舊死盯在官場上。說到底,官員對于學歷的興趣,仍在于這學歷或將能夠幫助他獲得更高的權位。而不少高校從自身利益出發(fā),樂于為官員「抬轎」,力邀并不符資格的官員讀博。并且官員“在職讀書”顯然比“專職學習”更為方便,其獲取學位相對也更輕松,曾經的“官官相護”儼然變成了“官學相護”,結果導致政風和學風一併淪喪,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其一,繁冗的政務與繁重的學習、研究很難兼容,若專心理政,則學業(yè)不免荒廢;若傾心學業(yè),則政務又會流于應付。其二,大批官員輕松獵取學位,也會降低學位的含金量,甚至無端浪費國家教育資源。
國辦出臺此次意見,可謂適逢其時,眾望所歸。博士后制度的改革重點就在于還原其學術性,唯有以學術追求為引領的博士后制度才能真正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青年才俊,從當下我國的現實情況而言,領導干部進站從事博士后研究,除了虛名以外本身的實際科研價值就不大。更何況很多領導干部“進站”研究往往都是在職身份,并沒有卸下具體工作,很難說他們有精力去從事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從這個角度來講,不招收黨政機關領導干部在職進站從事博士后研究實為博士后科研價值的真正回歸。
好制度很重要,然而建制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將好制度執(zhí)行落實到位,讓“不得招收”發(fā)揮實際效力。因此,黨和政府要嚴監(jiān)管、重執(zhí)行、強問責。“殺一儆百”確保規(guī)定的執(zhí)行不打折、不走樣。領導干部更要摒棄“鍍金”心態(tài),謹守“公仆”本分、恪盡“為民”之責。當然如果一心向學,不妨辭職“從頭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