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yè)單位考試中真假話是比較??嫉囊粋€知識點,很多同學(xué)都已經(jīng)掌握了利用矛盾或反對關(guān)系來解決問題。但是在考試中,我們還經(jīng)常會遇到真假話中沒有矛盾和反對關(guān)系的情況。這種時候很多同學(xué)會束手無策,今天我們解決的就是這類真假話問題。
一、假設(shè)和代入
首先,對于這類問題,我們比較常用的解決辦法是假設(shè)和代入排除,既假設(shè)某個人的情況,或者把選項代入,看看所推出的結(jié)論是否與題干的要求相違背,從而做出相應(yīng)的判斷。
例如:某地住著甲、乙兩個部落,甲部落總是說真話,乙部落總是說假話。有一天,一個旅游者來到這里。不久,他就迷路了。這時,恰巧遇見一個土著A,這個旅游者就問他:“你是哪個部落的人?”A回答說:“我是甲部落的人。”這時,又看到遠處的另一位土著B,旅游者就請A去問B是屬于哪一個部落的?A回來說:“他說他是甲部落的人。
根據(jù)這種情況,對A、B所屬的部落,旅行者所做出的正確的判斷是下列的哪一項?
A.A是甲部落的人,B是乙部落的人。
B.A是乙部落的人,B是甲部落的人。
C.A是甲部落的人,B所屬部落不明。
D.A所屬部落不明,B是乙部落的人。
解析:這個題中都是A在進行回答,所以我們假設(shè)A的情況。假設(shè)A是甲部落的,那么他說真話,由此可知B回答說自己是甲部落的人,但是B到底在說真話假話我們無法確定,既無法確定B的身份。而假設(shè)A是乙部落的人,那么A永遠說假話,既“他說他是甲部落的人為假”,由此可知B說自己是乙部落的人。而B無論是甲乙哪個部落,他都不可能說自己是乙部落的人。由此可以得知,假設(shè)不成立,A只能是甲部落的,B不確定,所以選擇C。
二、善于尋找突破口
此外,在分析題目時,我們可以注意題干中是否有一些比較特殊的信息或者是某類信息涉及的次數(shù)最多或最少,抓住這些特點,也可以給我們解題提供方便。
例如:梅蘭竹菊是張老漢的四個女兒。有一次,某客人問起四姐妹的年齡,得到不同的回答。梅說:“蘭比竹小。”蘭說:“我比梅小。”竹說:“蘭不是三姐。”菊說:“我是大姐。”憨厚的張老漢在旁補充道:“大女兒和三女兒撒謊呢,二女兒和小女兒說得對。”據(jù)此,按年齡從大到小的順序,可以判斷四姐妹依次為( )。
A.梅蘭竹菊
B.梅蘭菊竹
C.蘭菊梅竹
D.菊蘭梅竹
解析:本題根據(jù)張老漢的補充可知,大女兒和三女兒說謊話,二女兒和小女兒說真話,而四個人的話中只有菊對自己的身份進行了斷定,所以從菊入手。假設(shè)菊說真話,則她是大姐,而大姐應(yīng)該說假話,這與我們的假設(shè)矛盾,所以菊必然是說假話,她不是大姐,那么她一定是三女兒,根據(jù)菊的情況,確定B選項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