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學:高等教育的幾個理論問題(2)
來源:云南培訓認證網 閱讀:2679 次 日期:2009-08-28 16:10:10
溫馨提示:易賢網小編為您整理了“高校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學:高等教育的幾個理論問題(2)”,方便廣大網友查閱!

第二節(jié)  通才教育與專才教育

一、通才教育與專才教育的歷史演變

通才教育與專才教育之爭,始終貫穿于高等教育發(fā)展歷史的整個過程。

在我國殷商、西周時期,高等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教育內容以“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為主。春秋時期,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倡導以“仁”為核心的教育思想。教育內容如《論語·述而》上所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士”,而不是工匠。到了漢朝,漢武帝在董仲舒、公孫弘的建議下,于公元前124年建立了漢代太學。倡建太學的目的是為了繼承儒家重修身的精神。在教育內容上“以教化為大務”,仍致力于塑造統(tǒng)治人才。宋朝時開始昌盛的書院,其教育目的仍然是為了知識分子的“修身”,在教育內容上,則完全傳授儒家的倫理思想。顯然,我國古代的高等教育實行的是一種通才教育,直到近代,西學的興起,我國高等教育才演變成了近現(xiàn)代意義上的高等教育——即培養(yǎng)高級專門人才的專業(yè)教育。

但是,19世紀末和20世紀上半葉,由于物質和精神的失衡而造成的人類文明的危機日益顯著。大學教育完全成為經濟發(fā)展的工具,而不是注重引導青年去尋找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于是,20世紀一股通才教育回歸的浪潮在各國高等教育中涌現(xiàn)。以巴格萊為代表的要素主義,以赫欽斯為代表的永恒主義,以馬利丹為代表的新托馬斯主義,均強調人類文化的“永恒不變”,倡導“人的理性”原則,認為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養(yǎng)理智的運用,只有全面掌握了人類的普遍經驗,才能更好地了解自我,了解社會,了解整個世界。

回顧其歷史演變過程,可得出的基本結論是:

首先,歷史上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這兩種最基本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在社會生產力、科學技術以及社會政治制度等因素的作用下,各有不同程度的體現(xiàn)。

其次,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的內涵和外延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易賢網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和咨詢回復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詢?yōu)闇剩?/div>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 人才招聘 | 網站聲明 | 網站幫助 | 非正式的簡要咨詢 | 簡要咨詢須知 | 加入群交流 | 手機站點 | 投訴建議
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備案號:滇ICP備2023014141號-1 云南省教育廳備案號:云教ICP備0901021 滇公網安備53010202001879號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云)人服證字(2023)第0102001523號
聯(lián)系電話:0871-65317125(9:00—18:00) 獲取招聘考試信息及咨詢關注公眾號:hfpxwx
咨詢QQ:526150442(9:00—18:00)版權所有:易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