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動中幼兒言語的特點分析
幼兒在活動中的言語主要有哪兩方面?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早在二十年代,就對兒童的言語作了詳盡研究。著重研究了2~7歲兒童的言語,并將其歸為兩大類:
(一)自我中心言語
自我中心,是指兒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動作和觀點上的現(xiàn)象。在言語方面表現(xiàn)為講話時不考慮自己在同誰講話,也不在乎對方是否在聽自己講話,他或是自言自語,或是由于和一個偶然在身邊的人共同活動感到愉快而說話。
自我中心言語有三個范疇:
1.重復(無意義字詞的重復)
兒童為了感到說話的愉快而重復這些字詞和音節(jié)。他并未想到要和誰說話,甚至在講一些有意義字詞時,也是如此。
2.獨白
兒童對自己說話,似乎在大聲思考,其實并不是對任何人說話。
3.雙人或集體的獨白
在有人存在的情況下,兒童之間相互說話,但并不構成溝通思想或傳遞信息的功能。說話的兒童并不要求旁人參與談話,也不要求他懂得這種談話,更不注意旁人的觀點,旁人只是一個刺激物的作用。這種雙人或集體獨白實際上只是兒童在別人面前大聲地對自己說話。
(二)社會化言語
社會化言語涵蓋了四個方面的內容。
1.適應性告知
當兒童把某些事情告訴他的聽眾而不是講給自己聽,或者當兒童在對自己講話的同時也在與別人合作時,或者他與他的聽眾進行對話時,便產生了適應性告知。適應性告知實際上是兒童要促使別人聽他講話并且想方設法影響別人,即在傳遞思想。
2.批評和嘲笑
這是一類有關別人的工作和行為的話,它與特定的聽眾相關聯(lián),但富有強烈的情感因素,肯定自己而貶低別人,如:“我媽給我買了一支沖鋒槍,比你的大得多?!薄?/P>
3.命令、請求(祈使)和威脅
這一類言語有明確的相互作用。如:“你過去一點,擋了我了?!薄袄蠋?,請你過來一下?!薄暗纫粫?,現(xiàn)在不要進來?!薄皠e動,我要生氣了。”等。
4.問題與回答
常在社會化交往時出現(xiàn)。兒童提出的問題大多要別人答復,而兒童的回答有拒絕和接受兩種。但是,這些回答不是有關事實的答復而是有關命令和請求的答復。如:“你把玩具還給我,好嗎?”“不,我才玩了一會兒,我不給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