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丹寺導游詞
來源:易賢網(wǎng) 閱讀:1138 次 日期:2015-02-03 13:45:13
溫馨提示:易賢網(wǎng)小編為您整理了“甘丹寺導游詞”,方便廣大網(wǎng)友查閱!

朋友們,你們今天來到的是黃教六大寺之首--甘丹寺。

現(xiàn)在我向大家介紹一下宗喀巴大師,宗喀巴是西藏最著名的宗教改革家,被稱為藏傳佛教史上力挽狂瀾式的人物。他于公元1357年出生于現(xiàn)在青海省湟中縣宗喀地方,原名羅桑巴。藏族民眾為表示對他的尊崇,不愿直呼其名,而尊稱他為宗喀巴。14世紀末,西藏佛教各教派相互爭斗,戒律廢弛,僧侶腐化,宗喀巴進行了宗教改革。他建立新寺,創(chuàng)立法會,廣收門徒,創(chuàng)建了格魯派,而成為一代宗師。他所倡導的以顯密雙修、嚴格加持為特征的格魯派影響深遠,受到藏族人民虔誠信仰。他還撰寫了《菩提道次第廣諭》和《密宗道次第廣論》,系統(tǒng)地論述了佛教顯密兩宗的要旨,概括了他的全部宗教體系。而使格魯派成為西藏占統(tǒng)治地位的教派,以至15世紀以后的歷史和格魯派的歷史密不可分。甘丹寺的建立被視為西藏佛教格魯派創(chuàng)建的標志。

我們現(xiàn)在參觀的是甘丹寺最大的經堂措欽大殿。該殿,寬43.8米,深44.7米,有大柱108根,可容納3300名僧人同時誦經。殿中有宗喀巴的五獅金座,殿內主供的是未來佛強巴佛、宗喀巴等鎏金銅佛。殿后左側有一小殿,門額上有一組“兜率天”(佛教中傳說的未來佛彌勒的宮殿)的雕塑,塑造技藝極其精細逼真。小殿內有宗喀巴靜坐的禪床及純金汁書寫的全套《甘珠爾》和《丹珠爾》藏文大藏經。殿內的設置、供器、裝飾等物均系明代文物。大家請看大殿中有一根很奇怪的大柱,懸離地面有一掌厚的距離。這根大柱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相傳,在修建甘丹寺時,為了使大殿更加牢固,宗喀巴大師決定在大殿中間立一根大柱撐住殿頂,可是找遍拉薩地區(qū)也找不到那么高大的樹木。后來,在西藏東部的原始森林里找到了大樹。于是,宗喀巴便派人去砍伐.砍時大樹直流血,大家非常疑懼。樹砍倒后,便往回運,作業(yè)中住宿時大樹卻不見了,找時又見大樹長在原地。他們再次把樹砍倒日夜不停地運,終于運到了拉薩甘丹寺。打磨好后豎在大毆正中,但是大柱不肯支撐而離地一掌。從此,甘丹寺朝佛的人都要摸一摸柱底,以祈禱吉祥。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宗喀巴寢殿,這是宗喀巴和歷任甘丹赤巴起居、修習密法之所,始建于1409年。殿內主供文殊菩薩和尊勝佛母、大白傘蓋佛母等。大家看文殊菩薩身色杏黃。肩有經卷,梳高髻戴花冠,長發(fā)披散垂在肩旁,袒露上身佩環(huán)戴釧,體態(tài)婀郫多姿;尊勝佛母,她有三面八臂,額上生有一眼.梳高髻戴花冠,左邊的是紅色的,右邊的是藍色的,主臂兩手分別托著金剛杵和繩索,左側第一只手上揚,第二只手持一弓,第三只手托一只諍瓶,瓶中生一朵花卉;右側第一只手托著一尊小化佛,第二只手特一支箭,第三只手掌向外作如愿印;大白傘蓋佛母,她身著臼色,三頭三眼,有無數(shù)只手臂,主臂左手持金剛杵,右手拿一柄白傘茸,每只小手臂都生有一只眼睛,手中持有鉤、索、箭、弓、杵,腳下密集了無數(shù)人物、飛禽、走獸、游魚。另外,殿內還設有黃教修習密法的本尊壇城。由于殿內保存有宗喀巴及歷任甘丹赤、巴用過的衣物,因此叉名“存衣殿”。

其他景點 西藏薩迦寺導游詞 ·西藏納木錯導游詞·西藏拉薩導游詞

現(xiàn)在請隨我來到經院南面,墻上一組壁畫,是當年宗喀巴的得意門生克主杰畫的佛像和佛本生故事,筆甚流暢獨到。克主杰后來成為班禪一世,他的手筆自然是稀世珍寶。

更多信息請查看導游詞|現(xiàn)場導游

更多信息請查看導游詞|現(xiàn)場導游
易賢網(wǎng)手機網(wǎng)站地址:甘丹寺導游詞
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易賢網(wǎng)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和咨詢回復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詢?yōu)闇剩?/div>

2025國考·省考課程試聽報名

  • 報班類型
  • 姓名
  • 手機號
  • 驗證碼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 人才招聘 | 網(wǎng)站聲明 | 網(wǎng)站幫助 | 非正式的簡要咨詢 | 簡要咨詢須知 | 新媒體/短視頻平臺 | 手機站點 | 投訴建議
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備案號:滇ICP備2023014141號-1 云南省教育廳備案號:云教ICP備0901021 滇公網(wǎng)安備53010202001879號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云)人服證字(2023)第0102001523號
聯(lián)系電話:0871-65099533/13759567129 獲取招聘考試信息及咨詢關注公眾號:hfpxwx
咨詢QQ:1093837350(9:00—18:00)版權所有:易賢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