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舞詩
來源:易賢網 閱讀:2424 次 日期:2016-12-21 13:45:05
溫馨提示:易賢網小編為您整理了“詠舞詩”,方便廣大網友查閱!

詠舞詩

朝代:南北朝

作者:王暕

原文:

從風回綺袖,映日轉花鈿。

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

鑒賞

作者:佚名

南朝文士,多有戲美姬、詠歌舞之作,此類詩作,大抵都以秾麗的詞藻,描寫女子的顏色、服飾、歌姿、舞態(tài),往往流于浮艷輕靡。梁代詩人王暕,雖未能免俗,也有《詠舞》之作,但在藝術表現上,這首小詩卻別出機杼,不落窠臼。

擯棄人物的外形摹寫,著重從動態(tài)中傳其神,達其情,是此詩構思上的創(chuàng)新之處。詩的一二兩句,以極簡煉的筆墨,運實入虛,烘托出舞者的精湛舞技。古諺云:長袖善舞。作者只從綺袖入手,著一“回”字,則雙臂的舒展自如,軀體的回旋若飛,已宛然可見。高堂華屋之中本無風,是輕捷蹁躚的舞步,是急速飄舞的裙裾,使平地竟自生風。“從風回綺袖”,讀者似乎聽到那忽忽的風聲,看到那長袖交橫、綺羅煥彩的婀娜舞姿。花鈿(tián田),是用金玉珠翠制成花朵形的頭飾?;ㄢ氈D,在于云鬟之轉,云鬟之轉又在于頭部和全身之轉。“映日轉花鈿”,燦爛的陽光透過玉戶綺窗,映照著忽左忽右、忽高忽低的花鈿,珠璣生輝,光彩奪目。只須稍加想象,即生眼花繚亂之感。二句無一字正面描寫如何舉手投足,只從袖、鈿等處著墨,而舞者之神氣已畢現。另外,十個字中連用四個動詞,亦造就了強烈的急速的律動感,使畫面真有“歌舞場”之生氣。

如果說前二句著重從動態(tài)中傳神,那么,后兩句便是通過舞蹈與音樂的協調相應來達情。柱,是瑟箏等弦樂器上賴以支弦的木制碼子。柱近則弦緊,故稱促柱。危,本為高峻貌,此處用以形容音節(jié)急促,故危弦意同急弦。“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前一句謂舞女之情與樂曲所表達的情感相應相通,用現代術語說,即是舞蹈語匯與音樂語匯和諧一致,揉為一體。后一句謂舞女的舞姿充滿了樂曲中的激越感,連她地上的影子似乎也受了感染,有了活躍的生命,隨著她一起昂揚激奮。“依”,見出女子隨著樂曲的情感起伏、節(jié)奏變化而改變舞姿,調整動作,一字中包蘊了變化無窮的萬千舞態(tài)。“赴”,則舞者輕盈優(yōu)美、飄飄欲仙的美好身影,使讀者可觸可見。這二字凝煉精警,皆從虛處傳神。至此,一個豐姿綽約、舞技高超而又感情豐富、善解音律的舞女形象,遂栩栩如生地出現在讀者眼前了。

此詩在表現手法上遺貌取神,無所藻飾,一洗脂粉香和珠寶氣,表現出了可貴的創(chuàng)造精神。與那些靡靡之聲相比,詩此可算得上清音雅曲了?!?/p>

更多信息請查看南北朝
上一篇:早梅/謝燮
下一篇:詠落梅
易賢網手機網站地址:詠舞詩
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易賢網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和咨詢回復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詢?yōu)闇剩?/div>
相關閱讀南北朝
賦得蟬12月21日
詠檐前竹12月21日
詠湖中雁12月21日
詠孤石12月21日
群鶴詠12月21日
詠落梅12月21日
詠舞詩12月21日
早梅/謝燮12月21日
歲暮12月21日
秋思12月20日
春庭晚望12月20日
送韋司馬別11月17日
效古詩11月17日
秋至懷歸詩11月17日

2025國考·省考課程試聽報名

  • 報班類型
  • 姓名
  • 手機號
  • 驗證碼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人才招聘 | 網站聲明 | 網站幫助 | 非正式的簡要咨詢 | 簡要咨詢須知 | 新媒體/短視頻平臺 | 手機站點 | 投訴建議
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備案號:滇ICP備2023014141號-1 云南省教育廳備案號:云教ICP備0901021 滇公網安備53010202001879號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云)人服證字(2023)第0102001523號
聯系電話:0871-65099533/13759567129 獲取招聘考試信息及咨詢關注公眾號:hfpxwx
咨詢QQ:1093837350(9:00—18:00)版權所有:易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