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五月初五日的端午節(jié)賽龍舟是中國南方人民的傳統(tǒng)習俗之一。成都雖在長江以北,但也是水鄉(xiāng)之地,所以賽龍舟的歷史也很久遠。直到本世紀60年代,成都的賽龍舟活動還在望江公園邊的錦江河段進行。但70年代以后,市內的河道已不適宜再舉辦龍舟競渡,因此成都新津縣的南河便以其優(yōu)越的地理條件,把龍舟競渡辦得有聲有色。龍舟會除有龍舟競渡等傳統(tǒng)節(jié)目外,還增加了龍造型表演,彩船夜游等。
新津龍舟會龍舟來歷
對于龍舟一詞的來歷,大致可以分為兩種說法,一個是眾所周之的“屈原說”,而另一個就是“龍王說”了。
屈原說
梁吳均在《續(xù)齊諧記》里曾記載:“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五月初五)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拯救。端陽重渡,乃遺俗也?!闭f明當初端午賽龍舟是為紀念屈原的。明朝以后,這種習俗更加盛行,不僅宮廷舉行競渡,民間各地也都舉行競渡,其場面極為壯觀。
中國人民對龍的崇拜起源很早,從紅山文化遺址發(fā)掘出來的龍形玉器,就知道原始先民對龍的認識是一種馬頭蛇身、無角無須、無鱗無足的動物。傳說原始人能在山口或山槽處用石頭壘壩,砌成山幽,引龍進入,捕捉后進行馴養(yǎng),作為水上交通工具。但這種辦法十分冒險,于是人們就用獨木剜制成小舟代替了龍。到了戰(zhàn)國時期,《穆天子傳》和屈原的《東君》,才將舟正名為“龍舟”。
龍王說
源于三百多年前的明末清初金華老龍降雨救生靈被斬的傳說,人們?yōu)楦兄x這條救命老龍,就形成了祭龍頭,賽龍舟的習俗。每到農(nóng)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倉前余杭塘河劃龍船叫做大端午)、五月十三(閑林和睦橋頭劃龍船叫做小端午)兩日,該地村村坊坊的龍船匯集在一起,舉行龍舟勝會。屆時河里百龍競渡,兩岸萬人齊睹,旌旗飄揚,鑼鼓喧天,可稱水鄉(xiāng)一大盛事。賽龍舟后,還要舉行“謝龍王”儀式,取下龍頭,供在八仙桌上,拜龍頭后再行收藏,以待明年再比。
新津龍舟會活動內容
賽龍舟
在端午節(jié)賽龍舟是十分盛行的,賽龍舟也有許多不同寓意,有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寓意,也有是為了紀念秋瑾的寓意,但不論怎樣,端午節(jié)是不能缺少賽龍舟的。但在端午節(jié)去賽龍舟是不太可能的,不過我們可以在電視中看到賽龍舟比賽,與親友們觀看刺激,緊張的比賽也是不錯的。
吃粽子
端午節(jié)吃粽子又是一個中國的傳統(tǒng)習俗。粽子的味道不用說了,是十分美味的。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會包粽子的,可以趁端午的機會向老一輩的爺爺奶奶們學習包粽子,或許第一次包的粽子不是最漂亮的,但這是自己努力的結果,所以一定是最美味的。在煮粽子的同時一定要煮雞蛋,鴨蛋,鵝蛋,這是流傳下的習俗。粽子的口味有許多種,南北方的口味也不同。粽子的形狀也是大有不同的,但這些都是人們發(fā)明的,而我們作為一個富有想象力的中學生,也可以發(fā)明一下粽子的口味,形狀,相信這是十分有趣的。
戴香囊
端午節(jié)要佩戴香囊,我們不妨在端午節(jié)前夕買好或自己制作香囊送給家人,在南方有些城市香囊是用來在男女之間表達愛意的,我們送家人香囊可以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愛,感謝他們平日為我們的辛勞。
更多信息請查看節(jié)日.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