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兒園與小學街接含義
(一)造成幼兒園與小學不銜接的原因
1.學前階段與小學階段的不同教育特點
(1)主導活動方面
學前階段的主導活動是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游戲,以幼兒動手操作的多種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幼兒在玩中學,『教師指導方法比較直觀、靈活、多樣,沒有家庭作業(yè)及考試制度;小學階段的主導活動是各種學科文化知識的學習,以上課為主要的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相對固定、單一,有一定的家庭作業(yè)及必要的考試制度,學習成為一種必須完成的任務。
(2)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
學前階段的生活節(jié)奏是寬松的;一日生活中游戲活動時間較多,生活管理不帶強制性,沒有出勤要求;教師對幼兒在生活上的照顧比較周到和細致;小學階段的生活節(jié)奏快速、緊張,作息制度非常嚴格,每天上課時間較長,紀律及行為規(guī)范帶有強制性,教師對兒童在生活上的照料明顯減少,生活主要靠兒童自理。
(3)師生關系
學前階段教師與幼兒個別接觸機會多,時間長,涉及面廣,關系密切、具體;小學階段師生接觸主要是在課堂上,個別接觸少,涉及面較窄。
(4)環(huán)境設備的選擇與布置
學前階段教室的環(huán)境布置生動活潑,有許多活動區(qū)域,在其中有豐富的活動玩具和材料供幼兒動手操作、擺弄,幼兒可以自由選擇游戲及進行同伴交往;小學階段教室的環(huán)境布置相對嚴肅,成套的課桌椅排列固定,教室內沒有玩具,學生自由選擇活動的余地較少。
(5)社會及成人對兒童的要求和期望
社會及成人對幼兒的要求相對寬松,給幼兒一個快樂的童年已成為全社會基本的共識,幼兒的學習壓力小,自由多,沒有非完成不可的社會任務;社會及成人對小學生的要求相對嚴格、具體,家長對小學生具有很高的期望,因此,學習壓力大,自由少,要負擔一定的社會責任。
2.兒童身心發(fā)展的階段性與連續(xù)性規(guī)律
兒童的成長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漸進的發(fā)展過程,有一定的階段性,各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發(fā)展特點。并且,兒童發(fā)展的各個階段不是截然分開的,是有連續(xù)性的。在前、后兩個發(fā)展階段之間存在一個兼具兩個階段特點的交叉時期。在這一時期,兒童既保留了上一階段的某些特征,又擁有下一階段剛剛出現的某些特點,這一時期在教育學上被稱為過渡期。
幼兒園與小學是兩個根據兒童不同發(fā)展階段的特點而設立的、具有不同教育任務的教育機構,都比較重視階段性,而忽視階段之間的過渡,這是造成幼兒園與小學不銜接的根本原因。具體表現在:一是對過渡階段兒童的發(fā)展特點和需要認識不清,兩個機構之間缺乏相互了解和溝通,不能互相配合做好過渡階段的教育工作;二是對處于過渡階段的兒童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不能為兒童提供有效的幫助,從而造成了許多幼兒入學后適應不良的問題。
(二)幼兒園與小學銜接的重要性
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對幼兒和小學生的發(fā)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幼小不銜接造成了幼兒入學后各方面的問題,嚴重影響身心發(fā)展。
兒童人學后的適應性問題主要表現為:身體方面的睡眠不足、身體疲勞、食欲不振、體重下降等現象;心理方面的精神負擔重、心理壓力大、情緒低落、自信心不足、學習興趣降低等現象;社會性方面的人際交往不良、人際關系緊張等現象,有的學生甚至還出現怕學、厭學的情緒。這些問題如不能很好解決,不僅會嚴重影響初入學兒童身心的健康發(fā)展,還會對其今后的學習和生活產生消極影響。幼兒園與小學共同配合,搞好幼小銜接工作,不僅十分必要而且意義非常重大。它既有利于兒童入學前后的學習和發(fā)展,也為小學生在中高年級以及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更為順利實施九年義務教育,解決學生中出現的厭學、輟學等問題,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提供保障。因此,幼兒園與小學都要認真研究兒童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共同做好銜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