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孔子飲食觀
來源:易賢網 閱讀:968 次 日期:2014-01-20 17:17:50
溫馨提示:易賢網小編為您整理了“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孔子飲食觀”,方便廣大網友查閱!

孔子是長期受到人們推崇的杰出人物,他倡導的飲食觀,對后世影響深遠。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意思是說,食物原料要選擇優(yōu)質的(精食),肉要切得細細的(細膾),做飯菜應該講究選料、刀工和烹調方法,飲食是不嫌精細的。

“割不正不食”意思是說,宰殺豬、羊時割肉不合常度,是失禮的,食物形態(tài)也被弄壞了,所以不吃。

“席不正不坐”意思是說,筵席的四邊應與屋子的四邊保持相應平行,鋪放端正,如果席子擺得歪歪斜斜的,有損于飲食的形制,那就不能入席了。

“有盛饌,必變色而作”意思是說,在人家用豐盛的肴饌招待自己時,必須肅然起立,向主人答謝致意。(以上見《論語.鄉(xiāng)黨》)

在孔子生活的“三禮時代”(三禮指儒家經典《周禮》、《儀禮》、《禮記》),烹調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宮廷里已能烹制“八珍”美食;這時期的飲食禮儀也制度化了。《禮記》所載“進食之禮”,連座位怎么排,盤碗怎么放,吃飯時不許“反魚肉”(不許把咬嚼過的魚肉放回到共食的食器中),不許“揚飯”(不許用手散其熱氣),不許大口喝湯,不許剔牙齒等細微末節(jié)都作為禮儀加以規(guī)定。

孔子雖提倡“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他自己卻崇尚儉約,反對貪食。他注重美與善的統(tǒng)一,即使是一餐飯的時間,也不能背離“仁德”(《這就是所謂“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論語.里仁〉)?!熬臣毮挕辈荒軐崿F的時候,寧可飯蔬食飲水,也不能“違仁”。正是這樣,孔子稱贊他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的安貧樂道風格(〈論語.雍也〉)。

更多信息請查看節(jié)日.禮儀

更多信息請查看節(jié)日.禮儀
上一篇:宗教禮宴

2025國考·省考課程試聽報名

  • 報班類型
  • 姓名
  • 手機號
  • 驗證碼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人才招聘 | 網站聲明 | 網站幫助 | 非正式的簡要咨詢 | 簡要咨詢須知 | 新媒體/短視頻平臺 | 手機站點 | 投訴建議
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備案號:滇ICP備2023014141號-1 云南省教育廳備案號:云教ICP備0901021 滇公網安備53010202001879號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云)人服證字(2023)第0102001523號
聯系電話:0871-65099533/13759567129 獲取招聘考試信息及咨詢關注公眾號:hfpxwx
咨詢QQ:1093837350(9:00—18:00)版權所有:易賢網